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05-26 作者:李曉慶
教育數字化轉型正在以上升趨勢被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現代化等也成為各地“十四五”教育規劃的必選之詞。面向未來,中小學應如何擁抱數字化轉型?從哪些方面轉型?哪些角色先行?挑戰在哪里?
數字化管理轉型,校長局長誰先行?
工具平臺繁亦多,校長先行來摸索。提起數字化,含義深遠,既可以理解為“一卡通”行走校園,也可以理解為科技融入到校園各個角落,更可以直觀理解為無紙化辦公。OA系統、考試閱卷、學籍管理、教學互動、家校溝通……每項業務背后都有一個具體的工具或平臺。因此,在數字化管理轉型的落地中,校長需要理清業務邏輯,考慮整合工具或平臺,尤其是實現多平臺的賬號互通,為業務推進提供最小使用成本,特別是備授課、作業管理等教師層面的應用工具,既要考慮提高工作效率,也要考慮實現教師減負。
機制經費是保障,局長先行促日常。由于各?;A條件及發展情況的不同,局長要立足全區,全面思考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整體規劃。
對于發展快速學校,要在學校發展特色基礎上,規劃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重點業務場景;對于辦學條件相對較弱的學校,要在考量學?;揪W絡、帶寬等可用條件下,引導學校有限數字化,比如優先保障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能在學校運行,遵循“應用為王、服務至上、簡潔高效、安全運行”的原則,讓最優質的資源,通過“三通兩平臺”實現。同時,將使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支撐學校開展教育教學,作為衡量學校信息化的具體抓手,推進機制完善,經費定向使用。
數字化教學轉型,教師學生誰先行?
精準教學是方向,教師先行要模式。數字化教學發展到今天,教師教學并不缺工具和資源,缺的是模式和方法。教學如何數字化,取決于教師的核心業務是否由數字化工具做了不可替代的支撐。在促進更高質量發展的教學進程中,精準是每位教師追求的教學目標。如何實現精準,需要更精準的學情分析,更契合的教學資源,更符合教學風格的教學設計,更富有能力和素養培養的教學活動,這些整合到一起,構建適合教師精準教學的模式。學情分析如何做,教學資源如何找,教學如何實施,數字化、智能化的教學模式是發展過程中急需要研究和推廣的。
習慣改變是挑戰,教師先行需果斷。傳統的教學,教案是手寫的,上課是用板書的。在信息化工具和平臺的應用進程中,因各種原因,技術帶來的獲得感不足,讓教育數字化的進程遇到一些挑戰。
在新階段,數字化要前行,教師要采用融合并行的應用思路接受數字化,要發現技術賦能教學的最亮點,從細微習慣的改變,讓技術“嵌入”課堂,減少猶豫和止步不前,果斷嘗試數字化。習慣的改變體現在,能夠讓日常備課環節多些數字化資源的設計,日常上課時多些數字化賦能的交互活動,日常作業設計時多些數據循證的理念……總之,教師的數字化教學,是從一個個微小的行動開始的,要果斷前行。
數字化育人轉型,家長學校誰先行?
個性育人靠協同,家長先行占先機。目前,“雙減”深入推進中,但背后依然有家長的焦慮,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每位家長的關注。在數字化轉型的新時代,要實現個性育人,需要家校協同。
孩子的成長表現如何?關鍵問題有哪些?在學校的表現如何?學生的數字化檔案是否建立?智能時代背景下,育人理念已悄然升級,然而,服務教學、學習的工具多,育人類的數字化服務并不多。北京師范大學研發的“AI好老師”是契合“四有好老師”理念的數字化服務工具,展現了基于互聯網工具開展育人的基本理念,在個性育人方面為班主任提供了工具。個性育人不是口號,需要每個家庭和學校協同共進的過程,家長要綜合分析學生的個性、特點、家庭表現,和教師一起,在個性育人上共同努力。
育人方法需發揚,學校先行服務廣。每位家長在談到育兒時,首先想到的總是面臨的各種問題,可見,家長育人方法急需充電。在“雙減”背景下,學??梢岳脭底只諒浹a這個短板,比如數字化家長學校、線上家長講堂等。學校與家庭的雙向互動,不單是為學生提供服務,而是從學生的成長體系中的關鍵角色上著力,傳遞數字化育人理念,用“助力”解決“代替”。
學校的邊界正在擴大,不再局限在有限的物理空間,而是借助數字化延展教育的廣度,給新時代的育人理念插上騰飛的翅膀,讓育人更富有張力,展現多元育人理念。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學科教育實驗室常務主任)